大豆振兴 良种先行!良种+基地探索大豆种业发展新模式!发布日期:(2019/6/19) 点击次数:1394 |
|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豆的消费量日益增加。“作为我国进口量最多的作物,大豆每年进口将近9000万吨,我国大豆自给率仅有15%。”近日,在大豆种业专家论坛上,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延秋表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尤为紧迫,大豆振兴势在必行。 加强种业创新是落实大豆振兴计划的重要内核和动力引擎。为尽快提升我国大豆种子质量和生产水平,提高大豆产业效益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以大豆良种联合攻关、大豆良繁基地县建设为抓手,大规模培育和推广高产高油品种,夯实我国大豆种业基础,加快推进了大豆品种的更新换代。 大豆自给率不足出路在于提高单产 中国是大豆之乡,在我国栽培历史已超过七千年。“大豆是利国、利农、利民的重要作物。”张延秋表示,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我国大豆需求日益增长,但近年来却面临自给率严重不足的境遇,我国大豆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过高一直是大豆产业发展的痛点。 大豆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我国每年大豆需求总量近1.1亿吨,2018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年产量1600万吨,仍有约9000万吨的需求缺口,提升我国大豆种子质量和生产水平是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 对于农民来说,大豆是重要的养地作物,通过与小麦轮作、玉米间作等方式,可改善土壤结构,最终实现种养结合、增产增收,收获粮食的同时又可培肥地力,一举两得。 对于消费者来说,大豆对国民的身体健康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人均肉类消费增长570%,人均寿命增长8岁。国民健康状况的改善离不开畜禽业的高速发展,而豆粕更是畜禽饲料的主要来源,支撑着肉蛋奶等优质蛋白的持续供应。 因此,大豆不仅可用作口粮、榨油,更可做饲料,大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保障国民蛋白质供给安全的关键一环,从大豆种业发力保障大豆供给和蛋白供给安全意义重大。 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大豆产业该如何振兴? “大豆振兴的出路主要在于提高单产。”张延秋表示,没有产量的提升,大豆振兴只是纸上谈兵。16年间,我国大豆品种更新和科技进步未曾停止,但与其他主产国大豆单产差距还在逐渐拉大,我国在提升大豆单产方面仍具有很大潜力。 饲用、专用型大豆品种需求占比持续走高 随着国民对于肉类产品消费的不断上涨,中国对大豆的需求从油脂转变为豆粕,豆粕作为全球最大的蛋白来源,短时间很难被替代。“大豆生产不仅要满足粮食需求,更是要满足正在上升的畜牧业的饲料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良种攻关组首席专家盖钧镒表示,“我国进口大豆主要是为了解决饲料问题,品种选育要考虑到饲料的需求。” 未来大豆产业要有所提升,除了提升单产,还要充分发挥有限耕地的潜力。“通过间作套种的耕作方式,让玉米和大豆共享5亿亩耕地,打造饲料作物专用土地,但在品种选育和生产技术上还需突破创新。”盖钧镒提出的“共享土地”理念为大豆新品种选育指出了新的方向,也为提升饲用大豆自给率指明了出路。 “大豆是种植业产品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作物,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比禾谷类作物高6-7倍。”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张淑珍指出,大豆各种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与人体必需氨基酸相当,享有“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牛乳”等美誉。 除了满足饲料需求,由于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营养元素,大豆加工制品逐渐成为食品消费市场的“宠儿”。大豆深加工行业的飞速发展对大豆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豆品种的专用化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其他大豆主产国,育种单位专门研发了用来制作豆腐、纳豆、豆乳、豆酱等的黑大豆、菜用大豆等专用品种。”张淑珍说,“除此之外,国外大豆新品种选育非常注重大豆品质的改良,例如通过高油酸、高维生素E、低过敏原蛋白等多种成分的改良,以满足不同生产消费需求。” “大豆的出路在深加工。”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江连洲表示,大豆是产业链最长最深且附加值最高的作物品种。但我国大豆品种加工专用性不强,大豆加工业普遍存在深加工程度低、新产品开发滞后、品种单一、应用领域窄、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豆浆、豆腐、素肉、豆酱等不同加工产品对大豆原料品质要求各不相同。例如,豆腐对总蛋白、水溶性蛋白含量的要求较高,特用品种比一般品种豆腐产量提高10-20%;蛋白质含量高于40%,脂肪含量高于19%的品种制作的豆浆口感较好;蛋白质、可溶性碳水化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品种适合生产豆酱;高油酸大豆的健康油脂含量可媲美橄榄油……“这就需要育种家在选育品种时立足市场需要,对标品质需求。”江连洲说。 良种+基地探索大豆种业发展新模式 大豆振兴,品种先行。为加速我国大豆种业发展,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协调18家大豆育种优势科研单位与2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依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组建了大豆良种重大科研攻关联合体,以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逆、广适为目标,全面开展了大豆联合攻关,为大豆种业发展装上了“加速器”。 攻关开展五年以来,筛选和创制了一批包含高蛋白、高油、早熟、矮秆耐密植、抗疫霉病、耐旱等优良性状在内的新材料1160份,选育的28个优质高产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构建了大豆育种材料关键性状和基因型鉴定、新品种多点试验和苗头品种测试三大平台,建立合农91、吉育86等一批高产展示示范。 良种繁育基地是大豆良种的“孵化器”,但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大豆种子商品化率不足50%。大豆种子生产基地标准化程度偏低、地基础配套设施和技术装备不健全、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自2018年起,为切实提升大豆种子生产能力、抗灾能力并全面提升大豆种子质量,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对内蒙古、黑龙江、山东5个国家大豆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县实行奖励制度,启动财政资金每县每年1000万元,连续支持三年,推进大豆良种繁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大豆种子生产条件。2019年,奖励对象新增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农垦八五五农场、黑龙江省农垦尖山农场3个大豆良繁基地县,开展品种提纯复壮、原种扩繁,确保生产用种达到应有的产量水平和品质标准,开展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升大豆商品化率,为产销对接提供基础,推进科研与生产接轨。 “在大豆繁育基地建设方面,种子企业主要以科教单位为技术依托,以规范化农民种植合作社或国营农场为载体,推进科教单位、龙头种子企业、生产基地、种植户四位一体优势互补合作模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研究员鹿文成指出,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在于整合了科研、教学、育种优势资源,有利于标准化繁育良种,保障繁育种子的纯度和质量,建立了高效、安全的大田良种繁育体系,有效提升了大豆种子生产专业化程度以及大豆用种的组织化程度。 企业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强则产业强。“要将大豆良繁基地县打造成大豆种子生产的基地,大豆种企成长的基地,探索、完善和示范大豆栽培技术模式的基地。”张延秋强调,大豆攻关联合体要为良繁基地建设提供支撑,促进人才、技术向基地县积聚,推动良种攻关科研力量与基地县建设形成合力。同时,要在基地建设中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领头企业,在探索栽培技术、栽培模式的同时,不仅输出良种,还要促进先进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助力我国大豆种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 |
|
上一篇: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 | 下一篇: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发布2019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 |